《被我們誤讀的世界》 章節(jié)介紹
小說《被我們誤讀的世界》是其它題材中的杰出代表,一直受到網(wǎng)友的追捧和喜愛,這和作者袁南生嘔心瀝血的創(chuàng)造是分不開的?!侗晃覀冋`讀的世界》第10章介紹:印度既是一個古老神秘的東方大國,又是一個變化萬千、充滿矛盾的神奇世界。它歷史悠久、民族混雜、.........
《被我們誤讀的世界》 印度之謎 在線試讀
印度既是一個古老神秘的東方大國,又是一個變化萬千、充滿矛盾的神奇世界。它歷史悠久、民族混雜、文化紛呈、語言復雜、宗教眾多,是世界上僅次于中國的人口大國。凡此種種,使印度看起來像一個謎一般的國度。在國人眼里,印度與中國是那樣的近,近到四十幾年前兩國因邊界問題而打了一仗;然而,印度又是那樣的遙遠,遠到國人曾經(jīng)把印度看成西天,以為那就是世界最遠的地方。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要遠涉千山萬水,要戰(zhàn)勝千妖百怪,要經(jīng)歷九九八十一難。2002年7月到2004年12月,我作為中國駐印度孟買總領(lǐng)事,在印度工作了825天。我對印度最主要的感受之一就是印度那些難以理解,甚至不可思議的現(xiàn)象太多了。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我在印度的工作過程,也就是一個感受、思考和破解印度之謎的過程。
謎,紛至沓來
從一踏上印度的大地,謎就一個接一個地涌現(xiàn)到我面前。在班加羅爾機場,代表官方接待我的禮賓官迪爾先生竟然是一個走路一拐一拐的殘疾人。印度人口僅次于中國,卻為什么讓一個殘疾人擔任涉外的禮賓官員呢?迪爾先生猜到了我心中的疑惑,他主動告訴我,印度法律規(guī)定:有多少殘疾人,公務(wù)員中就必須為他們保留相應(yīng)比例的名額;卡納塔克邦有7%的殘疾人,因此給殘疾人保留7%的名額。他是獲得碩士學位后,通過考試成為禮賓官員的。
我在印度出席的第一個大會是印度商人商會成立96周年慶典。以后,開會多了,謎也逐漸多起來。為什么印度人開會,都爭著坐前面?為什么印度人開起會來,會場秩序出奇地好。我從沒有看見有人在會場上抽煙,從未看見有人在臺下竊竊私語開小會。印度人開會時即使上廁所或接聽手機需暫時離開會場,也是貓著腰,悄悄離去。至于開會時打瞌睡這一現(xiàn)象,有,但難得看到。
通常,中國人多數(shù)帶著耳朵去開會。印度人參加會議,既是為了聽人家說什么,更是為了讓人家聽自己說點什么。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任何演講者講完之后,都必須留出時間回答與會者的提問。而不少人提問前,往往要大侃一通,把自己的看法闡述一遍,然后再提出問題。很容易看出來,一些人提問只是一個借口,借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才是真實目的。有意思的是,一般情況下,提問者非常踴躍,會議主持者往往一再提示:“時間只允許提最后一個問題了?!倍釂栒咭餐e起手來,說:“請允許我提最后一個問題?!痹S多發(fā)言者事先都做了認真準備,上臺時手中都拿著稿子,但很少有人照本宣科。一臉嚴肅、字斟句酌的演講者不能說沒有,但更多的是一個比一個幽默詼諧,引得臺下笑聲此起彼伏。在印度人的會議上,常常聽到的并非只有一種聲音。我注意到,印度人參加會議,既能直抒己見又能注意不強加于人,雖然看法相左,甚至唇槍舌戰(zhàn),但卻始終注意彬彬有禮,尊重對方。講完后,互相握手致意,仿佛是多年未見的老朋友又相逢了,盡顯君子風范、紳士氣度,臺下聽眾對發(fā)表不同意見者,都給予鼓掌,對不中聽者,并不發(fā)出噓聲。
我第一次逛街時,也遇到了不少的謎。發(fā)現(xiàn)印度人的理發(fā)店是男女分開的,有為男人開的理發(fā)店,有為女人開的美容店;女人不為男人理發(fā),男人也不為女人美容。印度人開的舞廳,必須男女成雙成對才能進去,若是單獨一人,則恕不接待。按摩室也是男女有別,男女分開。印度是語言大國,僅在孟買,大街上人們說的至少有26種官方語言,每一個邦都有自己的官方語言,中小學生在學校里,既要學全國通用的印地語,也要學英語,還要學邦里的官方語言。我出席的一次會議,有人講英語,有人講印地語,有人講馬拉地語,還有人講古吉拉特語,結(jié)果,一些人聽不懂。生活在同一個國家,卻常常要靠比比劃劃來相互溝通,你說怪不怪?
謎,無所不在
窮人一身是謎。印度貧富懸殊之大,可以說是世界之最。1400萬人口的孟買,竟有770萬人住在貧民窟里,比例高達55%。然而,兩極如此對立的印度,社會治安狀況總的來說卻不錯,犯罪率并不高。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一貧如洗,卻很少有人鋌而走險、謀財害命?幾千年來,印度歷史上從來沒有過像朱元璋起義、李自成起義這樣推翻了封建王朝的農(nóng)民起義,或者說,沒有哪一個封建王朝是被農(nóng)民起義推翻的。而在中國,大大小小的農(nóng)民起義,在歷史上此起彼伏,層出不窮。相比之下,印度人顯得那樣逆來順受,不愿意造反,這是一個謎。
富人一身也是謎。媒體上經(jīng)常看到關(guān)于印度富人施舍的報道。不少印度富人樂于行善,主動施舍。2003年,印度撒哈拉集團董事長羅易的長子舉行婚禮時,為101對無錢辦婚禮的新人舉辦了集體婚禮,并贈給他們20萬盧比的支票。三天后,他的小兒子也舉行訂婚儀式,又向14萬窮人免費發(fā)放了食品。印度不少高校是私立的,學費并不太貴(外國學生攻讀碩士學位的學費、食宿費總共6000美元)。完全靠學費學校根本辦不下去,錢從哪里來呢?來自社會捐款。公立大學,學生幾乎不用交費,學校管食宿,一年學費、吃住加在一塊,只合人民幣1600左右。公立大學的錢從哪里來呢?主要也來自社會的捐款。
男人一身是謎。在印度,男人干女人的活,如掃地、抹灰、端盤子。飯店里的服務(wù)員,家里雇的傭人,絕大多數(shù)是男人。煙酒在印度男人中不那么流行,抽煙的人極少,公務(wù)往來和紅白喜事,從未有人敬煙。印度的煙僅10支裝,比中國的煙短。印度人口袋里裝一包煙,一個打火機的不多,許多煙民寧愿買一支抽一支,且常常躲起來抽。
女人一身也是謎。在鄉(xiāng)下種地,在城里疏通陰溝、搬運沙石、打掃大街等等,主要是女人在干。在許多國家,男婚女嫁時,男方總要給女方可觀的彩禮。但是,在印度卻恰恰相反,一個女子在結(jié)婚時,需要給男方陪送大量的嫁妝,中產(chǎn)階級以上的家庭還要送一輛汽車。一個獲得英國博士學位的婆羅門如果要娶妻的話,對方的嫁妝可能要100萬盧比(將近20萬人民幣)?;槎Y的費用也由女方負擔。如果丈夫?qū)迠y數(shù)量不滿意,會經(jīng)常打罵妻子,妻子也覺得做不起人,沉重的精神壓力使許多女子被迫自殺,不少窮人家的女兒因無力置辦嫁妝只能終身不嫁,老死閨中。由于在印度生女孩比生男孩的壓力要大得多,將來付出的嫁妝是一個沉重的家庭負擔。因此,在一些城市里,一些私人墮胎診所打出的廣告語就是:“今天你花400盧比,將來可能會省40萬盧比。”印度寡婦命運悲慘,以前常常自焚殉夫。馬克思曾談到英國殖民當局當年曾下令禁止殉夫,然而,在加爾各答、孟買等地,50萬印度婦女當時上街示威,竟強烈要求給婦女以殉夫的權(quán)利。英迪拉·甘地夫人擔任總理時,在新德里還發(fā)生過一些婦女支持自焚殉夫的游行,遭到這位鐵娘子的嚴厲痛斥。然而,2002年8月,在中央邦又發(fā)生逼迫65歲寡婦自焚殉夫的事情,逼迫者當中,還包括寡婦的2個兒子,真是匪夷所思。
當官的也一身是謎。印度人也許不怕熱,即使是在印度國防部大樓里,海軍參謀長、空軍參謀長和陸軍參謀長這樣的軍隊最高將領(lǐng)(總統(tǒng)是三軍總司令)的辦公室,也沒有裝空調(diào),夏天高溫常達45度左右,他們的辦公室里卻也只有電扇在轉(zhuǎn)。馬哈拉斯特拉邦邦長的會客廳和宴會廳里也沒有空調(diào)。這有點怪吧?是因為印度太窮,連三軍高級將領(lǐng)和一邦之長都沒錢安空調(diào),還是高官們珍惜納稅人的每一分錢,艱苦奮斗,與大家打成一片?此外,從印度政府總理以下,任何官員乘坐的都是同一牌子、同一款式、同一顏色的國產(chǎn)車,幾十年來都是如此,以致老百姓形成了這樣一種觀念:乘外國車、高檔車的都不是當官的。印度社會上也處處是謎。印度火車里程比中國長,但沒有票販子,也沒有假票。印度火車即使已經(jīng)開動,你如果沿月臺追趕,車上會伸出許多雙手拉你一把,并會為你挪出一個待的地方。印度公共汽車沒有車門,車開動后,一些人還跳上跳下。中產(chǎn)階級人士開小車出門,車里能擠多少人就擠多少人,擠不下的塞到車后物品箱里,警察司空見慣,熟視無睹。車與車相撞了,只要還能走,一聲拜拜走人,從未看到過因此而吵架的現(xiàn)象。
從歷史上看,印度不僅出怪事,而且出“怪人”。釋迦牟尼放著現(xiàn)成的王太子不做,離家出走,漂泊多年,含辛茹苦,在饑寒交迫中終于悟道,創(chuàng)立了佛教,你說怪不怪?筏馱摩那出身于詩禮簪纓之族,鐘鳴鼎食之家,卻拋富棄貴,離妻別子,出家為僧。即使在大庭廣眾之中也常年一絲不掛,即使蚊子在身上咬,螞蟻在身上爬,也聽其自然,決不殺生。他創(chuàng)立的耆那教幾千年不衰,反對一切戰(zhàn)爭的幾百萬耆那教徒被政府在法律上免除了兵役。印度還涌現(xiàn)了終生吃素,只穿自己織的布,堅決拒絕出任總統(tǒng)及其他一切高位的印度國父甘地。
謎,難以理解
說印度是一個謎一樣的國度,是因為印度的矛盾現(xiàn)象太多了,這是印度怪人怪事層出不窮,怪思想、怪現(xiàn)象不斷涌現(xiàn)的一個內(nèi)在原因。只要稍加留心,這種矛盾性就隨處可見。
第一個矛盾現(xiàn)象是,印度人知天樂命,隨遇而安,物質(zhì)生活總的來說是貧窮的,但精神生活卻幾乎人人是“百萬富翁”。對許許多多印度人來說,發(fā)展不是硬道理,精神享受,優(yōu)哉游哉,隨意一點,灑脫一點,休息好一點,是第一位的選擇。印度人假日太多,同這一點恐怕有關(guān)。在印度辦事常常找不到人,這確實有點怪,因為按照法律或潛規(guī)則,他們都休假去了。在印度,公務(wù)員一年可以休息200天,軍隊一年有51個節(jié)日。某種宗教教徒過節(jié),其他教徒照樣放假,而印度的宗教有印度教、伊斯蘭教、耆那教、拜火教、佛教、基督教、錫克教、猶太教、巴哈伊教等。每種宗教又有多種節(jié)日,只要是某種宗教信徒,就經(jīng)常生活在節(jié)日之中。十億印度人,幾乎人人信教,我們見到的印度人,是常常在拜神或休閑,而不是在工作,這是不是有點怪?
第二個矛盾現(xiàn)象是,印度人不著急,慢慢來,但這并不意味著印度人必然干事少,效率低。在印度,公務(wù)員和納稅人的比例是1∶92,印度某些部門的公務(wù)員確實人員少、任務(wù)重,但成效大。例如,印度的班加羅爾被譽為南亞的“硅谷”。2003年,在全球被評為軟件能力成熟度5級的72家企業(yè)中,印度就有50余家,而在這50余家中,一半以上集中在班加羅爾。如今,班加羅爾已經(jīng)成為印度名副其實的軟件王國,但是,主管這項工作的卡納塔克邦政府信息技術(shù)、生物工程和科學技術(shù)部(相當于我國省級信息產(chǎn)業(yè)廳和科技廳),整個工作人員只有7人。人如此之少,工作成效如此顯著,這也應(yīng)當說是一怪吧?
第三個矛盾現(xiàn)象是,從總體上看,印度是一個經(jīng)濟不發(fā)達的國家,但在一些領(lǐng)域里,它又處于十分先進的地位。如印度的文盲率極高,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是文盲,但它的高等教育卻很發(fā)達,在第三世界國家里可算名列前茅,它培養(yǎng)出了世界上第一流的軟件工程師。迄今為止,印度已產(chǎn)生了6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包括文學、物理學、醫(yī)學、經(jīng)濟學以及和平獎。印度人不急不慢,好像時間不值錢,但解決電腦“千年蟲”問題卻最快、最徹底,贏得了世界第一。有些地方至今還保持著刀耕火種的傳統(tǒng),但印度卻能將人造衛(wèi)星送上太空,并制造出威力巨大的原子彈。印度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下,它卻擁有兩三億人口的中產(chǎn)階級,能養(yǎng)得起航空母艦。
第四個矛盾現(xiàn)象是,許多人雖然受的是西方教育,但價值觀、行為方式卻是傳統(tǒng)的。例如,印度許多IT精英們,應(yīng)該夠現(xiàn)代了,他們引領(lǐng)著印度的新經(jīng)濟,卻經(jīng)常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矛盾——穿著新潮西服、打著領(lǐng)帶、開著轎車、住著別墅,可婚姻還是父母包辦,更要顧及種姓。
第五個矛盾現(xiàn)象是,印度整體上雖然窮,但卻能關(guān)注到弱勢群體的利益。例如,除了電影、馬戲,印度其他演出,對觀眾來說都是免費的。印度不少劇場只有發(fā)票窗口,沒有賣票窗口。我曾在印度欣賞過維也納交響樂團、莫斯科芭蕾舞團、南非歌舞團和許多其他演出,包括印度歌舞的演出。和其他觀眾一樣,我從來都是憑領(lǐng)的票入場。孟買10多個劇場,常年免費演出,這算不算一怪?印度公立學校的學費便宜得不可思議。例如,公立中小學校每生每月學費平均僅40~50盧比(約合人民幣8元),印度90%以上的中小學生都在公立學校就讀。來自窮困地區(qū)的大學生一般都享有助學金。但是,既然收費不貴,為什么印度有那么多的文盲,這又是一個謎。
如今,無論走在印度哪一個大城市,麥當勞餐廳中身著牛仔裝的摩登青年與大街上披著傳統(tǒng)莎麗的婦女,鱗次櫛比的現(xiàn)代建筑與遍布城鄉(xiāng)的廟宇神龕,風馳電掣的轎車與高視闊步的神牛,清晰聽到的上網(wǎng)撥號聲與遐邇陣陣的祈禱聲……這些矛盾現(xiàn)象,也許正表明當代印度正處在新舊交替、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共存的歷史過渡時期。中央電視臺駐印度特派記者張謳對我說:“認識印度,要有勇氣把相互沖突的現(xiàn)象拼湊到一起。”這句話真是入木三分,非常深刻。
總之,在印度待的時間越久,我就越來越感到印度怪人怪事真是層出不窮,怪思想怪現(xiàn)象實在比比皆是。印度之所以是一個謎一樣的國家,就因為這里確實有著太多的怪人怪事怪思想怪現(xiàn)象;這些怪人怪事怪思想怪現(xiàn)象,對中國人來說,很可能一時難以理解。
謎,耐人尋味
為什么印度有如此之多的難解之謎?為什么印度有這么多中國人難以理解的怪現(xiàn)象?首先,這同印度文化的主體是宗教文化有關(guān)。第二,同印度傳統(tǒng)哲學思想有關(guān),這一思想主張萬物有靈、萬物平等、萬物輪回。第三,同印度文化是苦感文化有關(guān)。印度人認為人越受苦,精神越升華,離神就越近,來世也就越幸福。正因為印度倡導苦感文化,所以,即使在現(xiàn)代大多數(shù)人奉行素食主義,同時還不斷有人加入到苦行僧的行列中。第四,印度文化是張揚個性,強調(diào)存異的文化。
印度這個文明古國與生俱來的神秘和莊嚴感始終是一種誘惑,或者說印度始終是一個難以破解的謎——包容了那么多不可思議的沖突和矛盾后,這個國家整體上居然平和安靜,充滿人性。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當年訪問印度后曾感慨地說:“印度,你只要見一眼就永遠也忘不了,因為它同世界其他地方都不一樣?!彼雀锌谟《扔凭脿N爛的文化,也感慨于印度宗教習俗的繁雜,更感慨于其傳統(tǒng)色彩與工業(yè)文明交匯混雜的神秘氣息。也許,我感受到的印度奇怪的方方面面,也許我所謂的“印度之謎”,馬克·吐溫當年早已感覺到了。盡管在各方面,當代印度與馬克·吐溫時代的印度已大不相同,但常駐印度的外國人對馬克·吐溫的感慨依然有著強烈的共鳴。
“對印度的任何評價都是正確的,但是相反的觀點可能也是正確的,這個國家太復雜了?!敝袊鐣茖W院亞太研究所研究員孫士海訪問孟買時曾對我這樣說過,這句話說絕了,他不愧為印度問題專家。
謎不等于壞事,在中國人看起來是謎的事,也許在印度人看起來再正常不過了。琢磨印度的怪人,品味印度的怪事,解讀印度的怪思想,破譯印度的怪現(xiàn)象,是一種經(jīng)歷,一種升華,一種溝通,一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