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語樂文學網(wǎng) > 卷王之王 > 男頻小說《卷王之王》章節(jié)在線更新

男頻小說《卷王之王》章節(jié)在線更新

2024-08-08 22:24:00 作者:小孩那桌兒
  • 卷王之王 卷王之王

    嘉靖二十六年,明朝廷內閣的元輔還是由夏言擔任,嚴嵩、徐階、李春芳、高拱、張居正、胡宗憲、陳洪、孟沖、馮保等一眾文官閹臣都將粉墨登場,一場又一場的政斗、宮斗正在醞釀。一個來自數(shù)百年后的靈魂,毫無征兆寄宿到了山東青州府的一名儒生,面對最卷的一年科考,他該如何走自己的仕途之路?又該如何揮動手中的鞭子,狠狠的鞭打這病入膏肓的大明?

    小孩那桌兒 狀態(tài):連載中 類型:歷史
    立即閱讀

《卷王之王》 章節(jié)介紹

《卷王之王》是一部歷史題材類型的小說,主角是徐正卿夏言,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都可以找到原型,因此給人的代入感很強!小說《卷王之王》第10章講述的是:殿試的時間確定在三月十五,十來天的溫習時間,轉眼就過。會試成績公榜以后,徐正保就帶著王氏回了家,.........

《卷王之王》 第十章 入朝面圣 殿試也過 在線試讀

殿試的時間確定在三月十五,十來天的溫習時間,轉眼就過。

會試成績公榜以后,徐正保就帶著王氏回了家,徐正卿也讓趙文華找到關系,給周進重新造了個戶籍。

知他沒有去處,本是想著讓他跟著哥嫂一起回到青州府,等徐正卿衣錦還鄉(xiāng),再同知縣打個招呼,想來幫他置辦一些田地,讓他安安樂樂過完一生,不是什么難事。

但周進沒有要走的意思,他已有自己的想法。

幾年的牢獄生活,雖讓他跟外面的環(huán)境有些格格不入,但這也讓他的思想、心性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更讓他明白,在權勢面前,民丁甚至連附蟻都不如。

這些天相處下來,也發(fā)現(xiàn)了徐正卿的不凡之處。

這個比他小了差不多十歲的儒生,做事處世時,由內而外散發(fā)出來的那份從容,能讓身邊的人非常安心。

他的心態(tài)和以一己之力,帶著全家享受高中的福音的舉動,都使周進大受鼓感染。

想來他作為家中的獨子,在這方面便自愧不如,想想被官家禍害了家人、抓走的小妹,無論是仇恨還是傳宗接代的責任,都讓他有理由活下去,心中更是沒來由冒出一個念頭:

“我周進,這輩子也一定要活出點名頭來!”

徐正卿見他想要跟著自己,也無所謂,讓他在京城中,找了份苦力的活計,暫且渡日。

明代的殿試,只考“時務策”一道。

按照正規(guī)的流程,由內閣大學士預擬試題,呈皇上圈定,考生的對策要求“惟務直陳”,限字一千字以上。

這些對于貢士們而言,并不算難事,而且,到了這個時候,各位貢士的心情,相較之前的會試要輕松不少。

多是三五成群,與同鄉(xiāng)、同窗好友,徐正卿當天也和王建、張邦彥一同趕赴考場。

皇宮中。

在殿試的前一天,鴻臚寺官就已在皇極殿東室預設“策題案”,光祿寺則預備好貢士們的試桌,陳房在殿外東西兩廡。

到了殿試當日,先由禮部的引導官員,將貢士們帶過皇極門到殿前丹墀內,分東西兩群面向北邊站好。

文武百官各著公服侍立殿內外,然后由鴻臚寺請皇上升殿,科考的禮儀,屬于祖制,嘉靖皇帝朱厚熜在這個時期,還受此限制,出席殿中。

他一改丹房中寬松的道袍,身著大朝時的龍袍章服,頭戴冠冕,對稱綎板綴吊著的珍珠下,是一張方正、剛毅的臉面,幾乎看不到半點表情。

這時禮部官口傳一聲:“鳴放鞭炮,百官行磕頭禮。”

立即有擴音的人員,開腔大聲將命令傳開,鞭炮聲旋即響起,百官在鞭炮聲中,整齊跪地叩首。

禮畢,由執(zhí)事官舉著題案來到殿中,內侍官將策題付禮部置于案上。

殿外,鴻臚寺官已帶著貢士作好跪拜準備,執(zhí)事官舉起策題案,由左階而下,至于皇極殿前的御道中,貢士們朝案行五拜三叩頭禮,然后分東西侍立。

然后執(zhí)事官再將策題案舉到丹墀東,鴻臚寺官員奏告儀式結束,再放鞭炮。

鞭炮聲中,嘉靖皇帝起身拂袖,先行退殿,文武百官也依次退出。

接下來,考試正式開始。

軍校將準備好的試桌在丹墀東西兩側,面北排列,禮部官散卷,貢士們列班跪接,磕頭就位,露天答卷(如遇到大風或下雨,則在奉天殿東西兩廡考試)。

徐正卿前世雖去過好幾次故宮,置身當時環(huán)境,也產(chǎn)生過諸多聯(lián)想,但和親臨其境有本質的區(qū)別。

宮內所采取的一系列儀式,營造出的肅穆環(huán)境,還有貢士們對于這場考試的重視,讓這場殿試變得神圣而莊重,這是一種維護皇權神授的手段。

但即便明白其中道理,答題時,他也答得相當認真,思定后方才落筆,盡量不去涂改。

考試結束,貢士們將對策交往在東角門的受卷官處,并由此處離開。

受卷官將試卷送彌封官糊名,后直接由掌卷官送東閣讀卷官處,以定高下。

讀卷官主要由翰林院官員組成,工作主要是將試卷分成三等,即一、二、三甲,還要定出送皇帝“欽定”的前幾十名,尤其是前三名。

殿試的第三天,有一個“讀卷”儀式,通常在文化殿舉行,但當朝的皇帝是嘉靖。

文華殿是不可能去的,修道比較要緊,內閣只得安排讀卷官往西苑的寢宮讀卷。

這天早朝的時辰,讀卷官隨夏、嚴兩位閣老一同來到寢宮,讀卷官們各持一份試卷,東西序立,然后按官職的高低,依次跪在御前讀卷。

每讀完一份,即由司禮監(jiān)官將試卷呈于御案。三份考卷讀罷,沒有聽到皇上繼續(xù)往下讀的命令,讀卷官們恭敬起身,碎步退門外侯旨。

這時,前三名的排名就看“御筆”欽定了。一般情況下,都是最先由三位大學士讀的卷子就為一、二、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所以后世也很多人認為是“讀卷官取狀元”。

嘉靖自然沒有什么“乾綱獨斷”的心思,“欽定”前三名后,將其余試卷退回東閣,讀卷官也回到東閣,將第二甲第一名以下進行排列,然后拆卷填寫黃榜,等候放榜。

明代的殿試放榜叫做“傳臚”,按照管理要舉行儀式。但比起殿試,傳臚的儀式氣氛又要輕松很多。

準備工作在中極殿進行,讀卷官在御前按欽定的一、二、三名依次拆卷,拆第一卷即奏第一甲第一名某人,二、三卷亦然,隨即在早已寫好二、三甲進士姓名的黃榜上填寫一甲三人,由尚寶司官在黃榜上用印。

皇帝由導駕官引導,由華蓋殿來到奉天殿升座,文武百官按常朝侍立,作堂下樂,鳴放鞭炮,傳臚開始。

這時,徐正卿等貢士們早已在殿外丹墀兩邊拜位上排列,傳制官請旨后來到奉天殿左門,在丹墀東朝西站立,執(zhí)事官高舉放有黃榜的榜案,來到丹墀御道上放定,傳制官高喝:“有制!”

待眾貢士跪下,高聲宣讀:“嘉靖二十六年三月十五日策試天下貢士。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有意拖長的聲音中:“丁未科殿試金榜第一甲第一名李春芳,第二名張春,第三名胡正蒙;第二甲第一名亢思謙;第三甲第一名熊勉學?!?/p>

念罷,眾進士隨著口令俯、起、四拜。

執(zhí)事官舉著黃榜案出奉天門左門,將黃榜張掛于長安左門外,眾進士隨出觀榜。

張邦彥,位列二甲第二十一,徐正卿排三十二,王建則排在三甲第二百一十二。

“懷安老弟,你這也藏得太深了?!?/p>

王健看到自己的排名,又看看徐正卿,腦海中沒來由還是浮現(xiàn)出,后者那天在貢院外的那一句“我大抵是涼了”,正逢見到順天府官員用傘蓋儀從送新科狀元李春芳歸第的場景,心中多少有些失落。

與此同時,依稀可以聽到,宮內,文武百官依次入班,致詞:“天開文運,賢俊登庸,禮當慶賀!”

接著鳴放鞭炮,皇帝起駕,百官退避,儀式結束。

“不過是場考試而已,無礙的,誰說排在后頭就不能算是英雄?”徐正卿拍拍他的肩膀。

說實話,這成績排名出來,他也有些意外。

不過也確如他所說的,排名不能代表什么,就拿胡宗憲舉例,他當初排在殿試三甲二百多名開外,但這并不妨礙他青史留名。

張邦彥也過來,寬慰了王健幾句。王健終究是一時的情緒低落,心底里,還是很為徐、張兩人開心:

“懷安老弟和才甫兄,你們皆是筆鋒秀麗之流,想來應該大有機會被選入翰林,當庶吉士吧?”

“這就要看吏部如何選人了,這種東西也強求不得,反正分到工作下來,認認真真做好就是了?!?/p>

徐正卿微笑作答,心態(tài)很是平和。

的確,明朝官員的俸祿低得可憐,按照現(xiàn)代人的思維,一年下來滿打滿算才領他娘幾十兩銀子,是很難為朝廷賣命的。

王健卻是會錯他的意,心中篤定,日后無論被選官分配去到何處,都要有所作為。

三人正聊了一陣,忽然便聽得旁側傳來一陣議論聲。

“這人就是徐正卿?聽說他已入了嚴嵩門下。”

“我就說此人怎個有這般成績,先前都沒聽過他的名號?!?/p>

“你是說他……”

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徐正卿與趙文華的關系傳開后,雜言雜語難免的,王健聽得氣惱,想要去找他們理論,被徐正卿擺擺手攔下來。

幾條雜魚而已,何須去理會?

徐正卿幾乎能夠保證,這些人如果入朝,在夏言退位后,如能得一個攀附嚴黨門下的機會,尾巴會搖得比狗都勤。

“那個叫徐正卿的,你既如此飽學,皇上賜禮部舉辦的恩榮宴,會邀眾家談經(jīng)論道,想必不會缺席吧?”

見他要走,有人笑著問道,科考之后舉辦恩榮宴,是自宋朝開設的瓊林宴一直承襲下來的古制,但卻不是什么談經(jīng)論道的地方。

現(xiàn)在的文學正統(tǒng)在蘇、淮一代,這個充其量就算得上一個初入朝堂的“新生見面會”,大多的進士都會選擇參加,秀一秀自己的才華,徐正卿興趣寥寥,回了句:

“看情況吧!”

“那我們可就等著你發(fā)表高論啦!”見他不敢答應,問話之人越發(fā)得意,甚至覺得自己已經(jīng)處在他們那個小團體的中央。

……

傳臚后的第二天,還有一個由新科狀元,率眾進士進宮謝恩,及往國子監(jiān)謁先師孔子廟的儀式。

儀式結束后,眾進士易冠服,這才算最后“釋褐”,即不再是民而是官了。

國子監(jiān)照例立碑題名,三年一次的科舉,除內閣褐翰林院共同選拔若干名庶吉士外,全部結束。

新進士則等待吏部的銓選。

——

ps:從表面上看,殿試在整個科舉制度中,似乎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程序,它由一系列儀式構成,雖然是皇帝“親策于廷”,但除偶爾的特例,策試題均由翰林院和內閣擬定。

從嘉靖后期開始,皇帝有時儀式也不出席,至于進士名次的排列,也多由內閣會同讀卷官決定。

但正是這一系列的儀式,使得科舉取士給人一種神圣公正的感覺,可以激發(fā)新進士們效忠皇室的熱情,并吸引這萬千士子向往金榜題名的榮光。

從一定意義來說,君主的權威和人民的信念離不開莊嚴隆重還帶有幾分神秘色彩的儀式。

編輯推薦

熱門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