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語樂文學網(wǎng) > 烽火:燎原之路 > 周向黨趙增賢小說第2章無彈窗在線閱讀

周向黨趙增賢小說第2章無彈窗在線閱讀

2024-07-12 13:35:52 作者:雨默
  • 烽火:燎原之路 烽火:燎原之路

    謹以此拙作紀念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誕辰100周年,并深刻緬懷在戰(zhàn)爭中犧牲后的革命先烈,中國炮兵!舍我其誰!

    雨默 狀態(tài):已完結 類型:歷史
    立即閱讀

《烽火:燎原之路》 章節(jié)介紹

有人說,作者雨默的這本小說《烽火:燎原之路》,就是一杯香茗,令人欣然忘憂。該小說風格溫馨,有笑有淚,不套路,過了再久也還是神作,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民國時期兵工概述01)內容介紹:說起民國時期,大家的印象應該是滿目蒼涼,到處懸掛著外國旗幟,.........

《烽火:燎原之路》 民國時期兵工概述01 在線試讀

說起民國時期,大家的印象應該是滿目蒼涼,到處懸掛著外國旗幟,有錢的人們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大眾百姓掙扎在生活的底層,苦不堪言;工業(yè)幾乎沒有,萬惡的舊社會連一顆螺絲釘都造不出來,依然停留在手工作坊的時代。

但是今天我要說的是,民國時期的中華并非我們想象的那樣,那個時候民族資本主義是存在的,且還是有過一段時間發(fā)展的非常不錯,若沒有侵華戰(zhàn)爭,我相信我們中國會很快趕超日本,讓日本人從此以后再無站起來的可能。

民國時期,很多工業(yè)其實是接受清末洋務運動的資本,諸如耳熟能詳?shù)暮睒屌趶S(漢陽兵工廠),南京金陵機械制造局(金陵兵工廠)、奉天機械局(沈陽兵工廠)、江南造船所(江南造船廠)……

民國時期的中華并不是一無是處,她有自己微弱的造血能力,盡管十分微弱,但是依然支撐著積弱國家和民族抗爭到了最后——打跑了東洋鬼子。

天津機械制造局:

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創(chuàng)設于天津,初名“軍火機器總局”,開辦經費二十余萬兩,規(guī)模僅次于江南制造局,同治九年由直隸總督李鴻章接辦,易名“天津機器制造局”。

創(chuàng)建之初,該制造局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兵工廠,性質為官辦軍用工廠,直接由清政府控制,其經費由天津、煙臺海關撥用四成洋稅供給,并專門聘請英國專業(yè)管理人士擔任局務進行管理,因此產能迅速提高,產品也開始變得多樣起來。

該廠初期主要生產彈藥,已供應新軍。

光緒六年(1880)起,每年又在戶部西北邊防餉內增撥一萬兩經費。

光緒十四年(1888年)后,另從海軍衙門撥支洋藥厘金作為常年經費的補助。

光緒十九年(1893年),增建一座煉鋼廠。

同時該局分為東、西兩局。

東局設城東賈家沽,以制造火藥、槍炮、子彈和水雷為主。

西局設城南海光寺,以制造軍用器具、開花子彈及布置水雷用的輪船和挖河船為主。

東、西兩局所產軍火除供應本省淮練各軍、兵輪、炮船外,還按時撥給吉林、奉天、察哈爾、熱河及分防在江南的水陸淮軍。

此外,東局還附設有水師、水雷、電報學堂。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改稱“北洋機器制造局”(又名“**北洋機器局”)。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陷天津時,毀于戰(zhàn)火。

雖然毀了,但是中華的兵工骨血尚存。

山西太原兵工廠

太原兵工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qū)勝利街101 號,始建于1866年。

1898年,受洋務運動的影響,山西巡撫胡聘之報請清政府批準,在太原城北建立了以生產軍火為目的的山西機器局,開創(chuàng)了山西以蒸汽機為動力、金屬切削機床為手段的兵器生產,成為我國近現(xiàn)代早期的軍工廠之一。

太原兵工廠的前身是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閻錫山在辛亥革命后,由清軍86標標統(tǒng)(相當于團長)一躍而為西大都督,獨攬大權。

1914年5月,閻錫山被袁世凱委任為同武將軍,1916年又被委任為山西督軍。

1917年,閻錫山出席北京督軍團會議時,曾參觀陸軍部國產武器試射比賽。見現(xiàn)場試射的漢陽兵工廠所制的槍炮精良,遂萌生自造軍火的念頭。

同年,閻錫山將晉軍擴編為4個混成旅,計有12個步兵團,2個騎兵團,4個炮兵營,1個機槍營。

裝備各種槍械1萬多支,包括機關槍數(shù)十挺,山野炮數(shù)十門,這些武器年久失修,尤其缺乏槍彈,只有打仗時才下發(fā)少數(shù)子彈給部隊,士兵所挎的子彈帶大半是空的,而進口武器彈藥則為北京政府所不允。

在當時軍閥派系林立,你爭我奪的情勢之下,要保住地盤,鞏固統(tǒng)治,閻錫山感到籌建火藥廠和槍彈廠是當務之急。

開創(chuàng)初期,人員機構、機器設備十分簡陋,主要是修理兵器,生產大刀、長矛和火槍。

那時沒有深孔加工設備,槍筒的制作采用土辦法,把盤條纏在l個芯子上,加熱后捶打,最后淬火而成。

一個槍托就需要一個木工干3、4天,修一支步槍需要l個月,此時的生產無計劃可言,每月生產3、5支,8、9支步槍不等,制造出來就算合格,也沒有檢驗。

這個時期生產的火槍,有車輪和炮架,在槍托和炮架上刻上"晉局庚子年造",這樣就變成了自己生產的武器。

就是這樣的生產方式延續(xù)了數(shù)年之久,但也鍛煉了一批技術骨干,特別是用外國零部件裝配過槍支、火炮后,生產技術的確有了很大的提高,總的來講,這時兵器生產略具雛形。

辛亥革命后,1912年,閻錫山擔任山西都督,加緊軍火制造,從日本、德國、英國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機械設備,聘用國外軍工廠技術人員,逐步擴建山西機器局。

在這之前,山西機械局還叫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的時候,這里上設總辦,由晉軍第一旅旅長商震兼,李蒙淑任廠長,下設三個科,其中第二科分工專管制造火藥和槍彈。

1921年,實習廠從上海高昌廟所設的陸軍部國營軍器工廠訂購子彈機一套,日產子彈1萬發(fā),后經太原育才機器廠仿造了子彈機,產量翻了一番,日產2萬發(fā)。

另可以制造六五步槍、七九步槍和沖鋒槍的子彈,此乃山西制造軍備之開始。

在制造槍彈成功的同時,又開始研制手榴彈,彈體分鐵皮與鑄鐵兩種,經過多次實驗和戰(zhàn)場的實踐,木柄鑄鐵手榴彈彈體可以爆裂成數(shù)十粒乃至上百粒彈片,殺傷力大,成為山西造軍火中的名牌,最高日產達十萬多顆。

南京和沈陽兵工廠均仿制,公認山西研制的手榴彈威力最大。

1923年7月,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再度改組,將下設三個科所屬的生產車間均改為廠,并新設置了槍彈廠、炸彈廠、炮彈廠、無煙藥廠、炸藥廠,制酸廠。

另外,閻錫山還在太原東山成立了獨立的黑藥廠和壓藥廠,隨著槍彈、炸彈和炮彈的產量日增,火藥生產趕不上需要,除白色起爆炸藥外,還生產了皮克林酸炸藥,為降低成本,又研制生產了鉛粉炸藥,但在實用中出現(xiàn)爆炸不良等現(xiàn)象。

1924年,在日本帝國大學學化工的張愷畢業(yè)歸來,仿制成本低廉的**炸藥成功,閻將此炸藥命名為愷字炸藥。

1926年,閻將制酸廠、無煙藥廠和炸藥廠從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劃分出來,和黑藥廠、壓藥廠合并改組為獨立的太原火藥廠,委張愷為廠長,不僅火藥產量提高了,還先后研制成速燃火煙藥,解決了大量生產迫擊炮彈所需的拋射藥,以及引信定時慢藥。

愷字炸藥的試制成功,促進了炸彈、炮彈的大量生產。

1927年1月閻錫山又改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為太原兵工廠,這標志著山西軍火生產由輕武器向重武器的迅猛發(fā)展。

太原兵工廠和火藥廠共有設備3800部,職工1.5萬人,其規(guī)模堪與全國最大的漢陽兵工廠、沈陽兵工廠相媲美。

1928年8月,蔣介石為削弱他人計,以北伐勝利為由召開編遣會議搞裁軍。 閻錫山投其所好,復改太原兵工廠為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以偽對假,而其內部組織依舊,軍火生產有增無減。

從1928年至1930年間,太原兵工廠的月產量為:輕重炮35門,迫擊炮100門,步槍3000支,機槍15挺,沖鋒槍900支,炮彈1.5萬發(fā),迫擊炮彈9000發(fā),子彈420萬發(fā)。

閻錫山依靠這些武器裝備,使晉軍發(fā)展到30萬人的兵力,并有余力高價出售武器給李宗仁、馬鴻逵、馬步芳等外省軍閥。

1930年,歷時半年的蔣、馮、閻中原大戰(zhàn)以蔣介石獲勝告終,閻錫山下野避居大連。

蔣介石責成**統(tǒng)一節(jié)制晉、綏兩省軍政事宜,決定編遣晉綏軍,太原兵工廠和火藥廠的軍火生產因此停止。

兩廠于1931年4月合并為太原修械所,原有的1.5萬名職工裁減為1800名,只作一些軍械修配和民品生產。

"九一八"事變后,在全國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形勢下,蔣介石和閻錫山握手言和。

1932年3月閻錫山復由蔣介石任命為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重掌文武大權。乃將太原修械所一分為二,即將太原兵工廠部分改為壬申(是年為壬申年)制造廠,原火藥廠部分改為壬申化學廠,兩廠職工恢復到5000人。

另將太原育才機器廠和太原育才煉鋼廠合并為太原育才煉鋼機器廠。

原太原兵工廠的設備原封不動地劃歸壬申制造廠后,為避免蔣介石起疑,將炮廠與水壓機廠合稱壬申第一廠,炮彈和炸彈兩廠合稱壬申第二廠,步槍廠改稱壬申第三廠,槍彈廠改稱壬申第四廠,機關槍廠與熔煉等四廠合稱壬申第五廠,沖鋒槍廠改稱壬申第六廠。

總稱為壬申制造廠的組織與原兵工廠并無實質上的不同,只是加大了民用產品的生產。

1934年9月,閻錫山為防止蔣介石南京政權"收歸國有"的企圖,又在一夜之間將這些改組的工廠變成了"民辦"工廠,將上述各廠劃歸西北實業(yè)公司管轄。因為西北實業(yè)公司是屬于新成立的山西公營事業(yè)董事會領導的民營企業(yè),其實也僅僅是改變了一下廠名而已。如壬申一廠改稱西北機車廠,壬申二廠改稱西北農工機器廠等等。

閻錫山的這些兵工廠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共有職工7000多人。

日軍進犯山西后,頻繁轟炸,各廠無法生產,閻錫山想把工廠設備搶運到后方川陜等地,但直到11月8日日軍占領太原前,只運走小型機床1000余部和動力電機200余部,僅占西北制造廠18個分廠全部財產的2%,其余設備悉數(shù)落入敵手。

日軍將其中較好的設備4000余部和西北煉鋼廠煉焦部提煉汽油的設備及設在左云縣的育才煉油廠設備拆卸裝箱,運往日本的東京、大阪和偽滿的沈陽、大連,利用這些設備組織生產軍火和軍用物資,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

抗戰(zhàn)爆發(fā)以后西北制造廠(即太原兵工廠)遷往陜、川,共遷走機床1000多臺,原料3萬噸,加上部分人員遷往晉西南,接收當?shù)卦械牡囊恍┬⌒凸S和設備,陜、川、晉三地共有大小分廠7個,員工2500多人,設備700多臺。

抗戰(zhàn)勝利后,閻錫山命西北實業(yè)公司經理彭士弘太原接收日本侵占的兵工廠和民用工廠46處,并將各地分廠陸續(xù)遷回,綜合調整為5個兵工廠,隸屬于西北實業(yè)公司工務處(1947年8月,西北實業(yè)公司更名為西北實業(yè)建設公司),5個兵工廠包括西北制造廠、西北修造廠、西北機床廠、西北育才煉鋼機器廠、西北化學廠。

5個廠共有員工12000多人,設備2000多臺,1949年5月24日,太原解放,五座兵工廠全部被解放軍接收,太原兵工廠也成為了歷史。

編輯推薦

熱門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