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卒》 章節(jié)介紹
《伍卒》是作者少風的一部歷史小說,在如今抄襲成災(zāi)的形勢下,少風的原創(chuàng)作品可謂是一股清流。《伍卒》第3章主要內(nèi)容:餓久了人身體虛弱,又睡。迷迷忽忽的半夜三更,放牛娃熊必照感覺異常,跳起來,驚得一條狗“?!钡呐芰顺鋈?。吳焜和葉子也醒了,倆人先到.........
《伍卒》 第3章 小吳焜布殺狗陣 在線試讀
餓久了人身體虛弱,又睡。
迷迷忽忽的半夜三更,放牛娃熊必照感覺異常,跳起來,驚得一條狗“?!钡呐芰顺鋈?。
吳焜和葉子也醒了,倆人先到灶邊看缸,幸好肉湯還在。
小葉子著急:“這條該死的狗狗,想喝我們的肉湯?!?/p>
睡下來,三兄妹都不放心,不敢合眼。
吳焜雙眼皮瞇成一條縫,問:“照哥,這條狗,會再來嗎?”
“肯定來!這么好的牛肉湯,狗子也忍不住餓呀?!?/p>
“我們把它套住,弄死它,吃狗肉?!?/p>
“怕弄不住它呀,我們都沒得啥子力氣了?!?/p>
吳焜從床上起來,兩頓牛雜湯讓他開始恢復了少年人的氣力,從楠竹扁擔上解下繩索,繩索很多,有挑的,有拉纖的。拉纖的繩有一套大的,是吳老三的,兩套小的,是吳焜的兩個哥哥大毛、二毛的。
挽上一個套,安在灶前,把菜刀握在手里,掂了掂,又跑出去,撿來木棒放在床前。
“照哥哥,我怕?!比~子緊緊地抱著熊必照。
“不怕,打死狗子,吃狗肉。”
熊必照看了看套子,望了想?yún)菬j昂昂的眼神,想了想,咬咬牙,把葉子抱起來放在離灶臺最遠的一個旮旯里,蓋上被子,叮囑她千萬不要出聲,自己斜躺在門邊,攢著繩頭。
殺狗大陣擺齊,可那可惡的狗在外面游蕩,可能感覺到危險,偏不進來。
終究是身體虛弱,渴睡!
殺狗大陣里,熱心觀眾葉子,睡得一塌糊涂,嘴角流下津亮的酣口水。主謀兼主將吳焜,也到春秋戰(zhàn)國會周公去了。
牛肉湯的滋味誘惑無極限!
熊必照瞇縫著眼,朦朧中,見狗又到灶前,順手把套狗繩的繩頭一提,狗狂吠起來——一只前腿被套住了。
吳焜睡夢中醒來,在葉子驚恐的叫聲中,見那條可惡的狗,在石窟中竄來竄去,想瘋狂掙脫繩索,照表哥扯著繩索不松手,跟狗想持不下。吳焜一躍而起,怒吼一聲,撲上前去,揪住狗的頸項,死死的向地上按,嘴里不自覺的咆哮:
“快!快!照哥哥,拿**敲。”
熊必照甩開繩子,拎起木棒,對著狗頭,猛砸,一下、一下、一下,不知道砸了多少下,狗頭被他砸得稀爛。
狗死了,倆兄弟也癱軟在地上**,胸脯上扯風箱**。
葉子聽不到狗叫了,小心地爬起來,拈一根細木棍伸進灶孔,過了會,用嘴吹,吹燃了木棍,借著微弱的光亮,看到地上的死狗,和倆個累得象死狗的哥哥。
小嘴笑成了彎彎月牙:“好大一條狗呀,要吃一個月呢。”
熊必照癱軟著**:“葉子,把鍋里的湯舀來,遞給我們喝?!?/p>
“好咧!”
半瓢牛肉湯下肚,兩人終于回過了氣。
第二天早晨,這條葉子說可吃一個月的狗,被熊必照一只手輕輕拎著,悄悄到河邊洗了個干凈,在門前,用沸水一邊澆,一邊用刀刮毛,開腸剖肚,大卸八塊,加上狗下水,一條瘦狗,連鍋缸還裝不滿。
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一條瘦狗,那里經(jīng)得起三個饑餓少年的狼吞虎咽,何況是三個餓極了又剛剛恢復腸胃功能的青少年。就這樣,站在鍋前,你一塊,我一條,三人用牙撕,用手扯著吃,明知道吃完了,下一頓沒著落,可怎么也禁不住腸胃對食物的渴求,
第二天傍晚時,最后的一勺狗骨頭湯,在兩雙眼睛的注視下,也進了葉子的小嘴。
但是,僅兩天的功夫,三兄妹的面貌變了,仍然骨瘦如柴四肢上,有了肉色,原來漆黑浸浸的臉,黑氣散了大半,高聳的顴骨低了,葉子深凹的兩個大眼晴,淺了很多,暗淡無光的眼神,有了光彩,走路再也不躡手躡腳了,有時還能蹦跳了。
長江水仍是渾黃,掀起一排排的白浪,沖向岸邊。
寂靜的岸邊,夕陽西下的黃昏,吳家石窟前,碼頭石梯上,三兄妹并排坐著。
吳焜指著對岸:“照哥哥,你看對面那一片房子就是巴陽鎮(zhèn),是從前巴人住過的地方?!?/p>
“巴人是什么人?”
“我不曉得,可能是愛吃粑粑的人吧!”
“也可能是愛吃鹽巴的人哈?!?/p>
“哦,對。那是使君灘,古代時有個大官在那里船翻了,淹死了。那是虎臂灘,象不象老虎的膀子?”
“真象!”
又指:“大人們說,長江之險在川江,川江之險在巴陽峽,其實最險的就是那里,叫龍盤石,龍盤石在水里,最高的地方叫調(diào)羹石,我的祖祖就是在那里船沉了的,水里爬起來到黃柏落戶的。”
“啷個不到巴陽去?”
“爬上來時被水沖到南岸來了嘛。你別不信,冬天河面最窄的那個地方只有幾十米寬唄”
聽倆個哥哥說個不停,葉子煩了。站到倆哥哥面前,手指著,唱道:
“一二三,排排坐,吃果果,妹妹睡了留一個。照哥哥,我睡著了,你給我留不留?”
“留!”
葉子笑了,重新開始鼓起來的小腮頰開了花,消失了的兩個小酒窩也隱隱約約地出現(xiàn)了。
“三哥哥,你留不留?”
吳焜兩眼不離江水“要是河里再沖來一條死狗子多好,死雞也行?!?/p>
“那有,你到底留不留嘛?留不留嘛?”
“你倆個莫鬧了,好象街上在敲鑼?!?/p>
真有人在敲鑼,敲鑼的熊村正到了碼頭。
“焜娃子,哦,照娃子也在。照娃子,老平家牛死了的事,我曉得了。是這樣的,這個天道,老不下雨,明天鄉(xiāng)里召集大家聯(lián)合祈雨,金山寺的和尚、七星觀的道士,黃柏學堂的學生,還有鄉(xiāng)紳們,全要參加。大家議了,這次把場面搞大點,用12個龍女。我給鄉(xiāng)董們說了好話,說葉子生得端正,定成了龍女,焜娃子去吹嗩吶。金山寺和七星觀,熊家祠堂,鄉(xiāng)公所,給每個參加祈雨的人,一人一碗粥,每人就有四碗粥喝,多好的事??!去不去?”
熊村正是黃柏鄉(xiāng)政府所在地村正,又叫保長。相當于現(xiàn)在政府駐地的社區(qū)主任。論輩數(shù)他是熊必照父親熊清靈一輩的,吳焜的媽媽,他叫姐姐。
吳焜和抿著指頭的葉子,望向熊必照。
熊必照問:“熊村正,他們是在一起,不會分開吧?”他怕分開后,別人把弟弟妹妹擄去吃了。
熊村正:“那是當然,不但不會分開,還不準亂跑。亂了儀式,是沒得粥吃的喲?!?/p>
吳焜懇求道:“我照哥哥也來一個,行不?”
熊村正沈吟,然后嘆息:“唉,誰叫我姓熊呢,都是無爹媽的娃兒,讓大家少喝一口吧?來吧?我給你找個角兒,天亮辰時要到哈?!闭f罷轉(zhuǎn)身走了。
三兄妹:“村正慢走。”
川東風俗,久旱不雨后,村民便要在村正、村副帶領(lǐng)下,策劃抬龍王爺求雨。
求雨的黃道吉日,是七星山上的七星觀道長柳云煙定下的,當然鄰近的金山寺方丈甘信也是首肯的。
這次大旱,持續(xù)時間長,黃柏鄉(xiāng)祈雨的儀式已經(jīng)搞了好幾次了,金山寺在信士們的組織下念經(jīng)祈過,七星觀在道眾們的支持下,也跳過大神,敬過信香。可老天不下雨,和尚道士們也覺得無顏面見人。
這次鄉(xiāng)董們組織再次祈雨,和尚道士于是實行空前的大團結(jié),聯(lián)合進行,甚至反對封建迷信的黃柏學堂師生,也忍受不了干旱的折磨,抱著有益無害的想法,妥協(xié)了,參與進來。只是賢良名聲顯著的校長熊國璋,不出面。
天剛亮時,吳焜三兄妹喝了一碗溫在缸里的水,來到黃柏鄉(xiāng)公所門前。
熊村正在那里招呼,見了三人,給葉子發(fā)了一個柳枝帽,柳枝是從鄉(xiāng)公所院子里的柳樹上,采下的柳枝編成的,也只有鄉(xiāng)公所院子里的柳樹還有枝葉。
熊村正叮囑葉子不要偷吃柳葉,要等祈雨結(jié)束后,再吃。
又讓熊必照和吳焜,給扎神龕的大人們搭把手,告訴熊必照等會扮個蝦兵。
眾人從鄉(xiāng)公所里抬出兩張四方桌,桌面對桌面,疊在一起,桌腿朝上那張,用柳枝在上扎個神龕;桌腿向下那張,則兩邊綁上竹杠,作為轎桿。
等吉時一到,就要由村正在香燭繚繞中,將龍王塑像請入神龕就坐。
熊必照榮幸的成為了一名蝦兵,領(lǐng)到了“龍王部隊”的“軍裝”——一個撮箕,外面用紙糊成,紙上劃了幾筆簡筆畫,就成了蝦頭,他的任務(wù)是頂著蝦頭走完祈雨路。
辰時三刻,吉時到。
黃柏鄉(xiāng)宗教領(lǐng)袖柳云煙道長和甘信方丈,帶著幾個和尚道士,把龍王神像抬進神龕,各自嘴里念念有詞,祭拜如儀。
和尚道士們,人人瘦成了麻桿,道士們要略好些,尚具人形,因為七星觀是熊家家族供奉的道觀,熊家在黃柏雖大多是寒門窮人,但人數(shù)眾多,時常給七星觀吃點小灶,道士們又不戒葷腥,狀態(tài)稍好點。
幾個和尚全具鬼形,只剩下一把骨頭,有個小和尚已經(jīng)站不穩(wěn)了,偏偏欲倒。
鄉(xiāng)公所的熊鄉(xiāng)長,也瘦成了一把筋,出來祭拜一番。然后叫人抬出一大桶稀飯,擺開一摞土陶飯碗在大案桌,一個鄉(xiāng)公所的伙夫拎著一個木瓢上來,遞給熊鄉(xiāng)長,由熊鄉(xiāng)長親自發(fā)粥。
這碗粥估計是整個祭祀活動中最硬的一碗粥。
熊鄉(xiāng)長先是舀了滿滿的三碗。眾人見這三碗粥可是好粥,半是白米,半是舂碎了的胡豆、碗豆、紅豆、玉米,煮得粑和,那瓢是從桶底撈上來的,粥濃。
頓時,人群中哈喇子四濺,吞咽聲不絕。
熊鄉(xiāng)長禮性大,拿著瓢拱手成揖,請方丈、道長、熊村正吃粥。
災(zāi)前身材微胖、而今瘦得大臉盤上皺紋褶子密集的甘信方丈,雙手合什,唱聲:“阿彌陀佛”;
柳云煙道長拂塵蕩了一圈,吟了句“無量壽佛”;
熊村正在家族的輩份雖比鄉(xiāng)長要高,正式場合一絲不茍,彎腰拱手,高聲唱道:“多謝鄉(xiāng)長?!?/p>
數(shù)百人饑渴的眼神中,三人端過碗來,各拿筷子一雙,到旁邊的黃桷樹下吃粥。
只聽“呼哧呼哧”或官威蕩然,狼吞虎咽;
或?qū)毾嗲f嚴,仰頭舔碗;
或道貌岸然,低頭**;
熊村正甚至伸出手指,把沾在碗壁的米湯也順盡嘴中,才戀戀不舍的把碗放回案桌。
嘖,這碗干凈,不用洗了。
三人吃了,才輪到和尚、道士、領(lǐng)隊教師,抬神龕的村壯,次后是12個小龍女,接著是吳焜他們的鑼鼓班子,最后才輪到基層戰(zhàn)士——蝦兵蟹將隊伍。
觀眾一律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