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城棄妃:陛下,本宮不侍寢》 章節(jié)介紹
作者泉水清清的最新小說《傾城棄妃:陛下本宮不侍寢》,在千呼萬喚中終于面世了,這對于書迷來說無不是一大福音。這部小說中的主角(林紫菀軒轅煜風)能否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精彩,我們拭目以待!《傾城棄妃:陛下本宮不侍寢》第4章介紹:“姑爺真過分,擺明.........
《傾城棄妃:陛下,本宮不侍寢》 004為賤人撐腰 在線試讀
“姑爺真過分,擺明了是在為那個賤人撐腰!小姐今日你不出手教訓那個賤人,只怕她以后會更加恃寵而驕!”在回去的路上,青碧一直憤憤不平。
紫菀跟她玩笑道:“還想教訓她,你不怕軒轅煜風再提劍要打要殺的?”
“奴婢才不怕,為了小姐奴婢死也不怕!”青碧一副誓死如歸的樣子。
紫菀笑了笑,淡淡的道:“算了,今日鎮(zhèn)國公已出面訓斥了嫚姝,想必以后她應該會收斂些的?!?/p>
繞過鎮(zhèn)國公和夫人居住的前院,她們走到了府里東邊的花園。經(jīng)過一處水榭,停住了腳步,紫菀驚嘆府內巧奪天工的布局,比起相府更大更氣派。
一條溪流從東墻角引入府內的花園,蜿蜒流淌而過。
風和日煦,陽光明媚,紫菀望著溪水中的落花,恍覺已是五月暮春花謝時,猶記正月元宵街上五光十色的花燈,流光華彩中嚴景那清俊如遠山的笑容。
“荷惜,等我,很快我就會回來找你的?!?/p>
誠然,她沒告訴嚴景自己的真名,用了相府里一個丫鬟的名字,如同她對嚴景也是一無所知,可以證明他們曾相識過的唯有頭上的白玉蝴蝶簪。
在燈火下是他親手將白玉蝴蝶簪插入她的發(fā)中,順勢蜻蜓點水般的吻了下她的發(fā)髻。
一次偶然的短暫邂逅,嚴景溫情的微笑,手心的溫暖已深深印在了她的心中。
想來不過是有緣無份,在爹娘的安排下她必須得嫁人,嫁給一個從未見過,也不會喜歡的男人,永遠不可能再等嚴景回來。
“狗男女,太欺負人了!”
聽到青碧咬牙切齒之聲,紫菀醒過神來,側目望去,煜風和嫚姝正在不遠處的石榴樹下親親我我。
清風吹過,石榴樹上落下的花瓣紛紛揚揚的飄了一地,嫚姝坐在雕花的石凳上,煜風站在一旁輕輕的為她拂去發(fā)間的花瓣,她依在了煜風的身上。
“郎才女貌,他們很般配,我們走吧?!弊陷沂栈啬抗?,沿著流水走向西邊自己住的紫竹院。
煜風早就看到了她,注視著她的背影,很好奇林相的嫡女理應是他的掌上明珠,為什么這個林紫菀沒有官家小姐的驕縱任性,倒是給人一種堅毅固執(zhí)的感覺。
紫菀剛邁進紫竹院內,蕓枝笑嘻嘻的迎上她道:“少夫人,相府的家仆一早送來一封信。”
接過信,紫菀一看信封上的字跡是娘親的,心內一暖,回到房內拆開一看,再堅強也忍不住眼眶濕潤了。
幾天前還在跟娘親撒嬌,一眨眼已為人婦,三月時她才剛過完十六歲的生辰,如今嫁到這陌生的鎮(zhèn)國公府內,爹不疼娘不愛的,還要應付對她毫無憐惜、不講道理的夫君,外加一個心機深沉的得寵小妾,她真得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要如何過下去?
青碧給她倒里一杯茶,同樣感到難受的問:“大夫人身體還好嗎?在信里跟小姐說些什么,讓小姐這么傷心?”
“娘說她身體還好,就是在信里問我怎么還不帶著夫君一起回門,說是理應三日回門,為什么我遲遲未回相府一趟?!?/p>
青碧心焦的道:“小姐嫁進來五日才見到姑爺?shù)拿妫夜脿斠姷叫〗愀姷匠鹑怂频?,這叫小姐怎么帶著姑爺一起回門???可小姐要是不回門的話,大夫人會擔心的。一直見不到小姐,大夫人茶飯不思的,病情就會時好時壞……”
“不行,我一定要讓軒轅煜風陪我回一趟相府,否則我娘以為我過得不好,會很傷心的!”紫菀收起信道。
“可是姑爺他昨晚把劍都架到小姐脖子上了,他怎么會聽小姐的,就算陪你去了,萬一在大夫人面前給你難堪……”
“只要他愿意陪我回去一趟,不管他要殺我也好,要拿鞭子抽我也好,我都認了。走,我們現(xiàn)在就去找他?!?/p>
紫菀又急急忙忙的回到花園,一看石榴樹下已沒了煜風和嫚姝的人影,找府里的仆人詢問,方知煜風已不在府內,說是寧王爺邀他去王府了,怕是要夜里才能回府。
別無他法,紫菀只有等他回府,吃過晚飯后,派蕓枝不斷的去打聽他回來沒?
紫菀坐在院內獨自下棋,等著蕓枝的消息,青碧拿出一件薄斗蓬為她披上,道:“小姐,夜深了,還是早點歇息,明日再說,姑爺今夜也許留宿在寧王府了?!?/p>
“他今夜一定會回府的,新皇剛剛登基,他不該和寧王走得太近,就算他不明白其中道理,鎮(zhèn)國公也會派人把他請回來的?!弊陷液V定的道。
她雖是相府里的大小姐,但絕不是那種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無知女子。
相府里的人都知道林丞相對大夫人和大小姐一向冷漠,從來不聞不問,只寵愛二夫人和二夫人的子女。
所以從她懂事以后,和娘親相依相伴,沒得到過父愛。
正因為如此也沒有那些繁文縟節(jié)的約束,她想做什么只要向娘撒嬌,一般就算有點出格,娘親也會默許。
未出嫁之前她偶爾會女扮男裝溜出府,到街上逛逛,去京城里最有名的醉仙樓吃糕點、看皮影、聽說書,對朝中的情況,天下大勢略知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