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嬌媳有空間》 章節(jié)介紹
網(wǎng)絡(luò)小說家信元,憑借草蛇灰線、伏筆千里的寫作方法而著稱,《六零嬌媳有空間》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读銒上庇锌臻g》第3章內(nèi)容介紹:劉春芳是孟家老二的媳婦兒,孟家老二孟善耕是頂孝順的,為人也能干,而劉春芳也是個踏實實在的,孟老婆子時常念叨她愛當(dāng)和.........
《六零嬌媳有空間》 第3章 在線試讀
劉春芳是孟家老二的媳婦兒,孟家老二孟善耕是頂孝順的,為人也能干,而劉春芳也是個踏實實在的,孟老婆子時常念叨她愛當(dāng)和事佬云云,但趙夕結(jié)合趙三妮的記憶卻知道,愛當(dāng)和事佬是假,腰板直不起來卻是真。
這事還得提及孟家老大兩口子,孟喜耕和王福娟。
孟喜耕也是個老實孝順的,踏實又能干,干活是把好手大隊里就沒有不夸的,可耐不住他耳根子軟,時常被婆娘拿捏。
可是那王福娟也不是個善茬,性子潑辣不說,眼睛里容不得沙子半點委屈受不得。
一開始王福娟嫁到老孟家還收斂些,后來老孟家娶了二媳婦但幾年下來只生了閨女,后來又聽到動靜說孟家在外當(dāng)兵的老三沒了,老兩口忙活孟老三冥婚一事兒能瞞住外人卻瞞不住自家人,這么一來,王福娟心里的那點小九九徹底藏不住了。
孟家就三個兒子,老三沒了,老二家就得了閨女,要是能生兒子早生了,用得著拖這么些年還沒個動靜?這叫已經(jīng)生了兩個兒子的王福娟恨不得把尾巴敲到天上去,連帶看老兩口也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
王福娟平時串通兒子來二房討東西,劉春芳心里覺得沒兒子沒底氣,能忍則忍,而趙三妮進門來,更是直接淪為了王福娟家的傭人。
趙夕知道,趙三妮年紀(jì)雖小,但也懂得感恩。
最開始是感激孟家能讓她吃飽飯,所以讓干點啥都愿意干。
可后來王福娟要求越來越過分,但是趙三妮選擇放在心里,王福娟使喚她這件事,她瞞的好,也就沒旁人知道。
這次直接導(dǎo)致趙三妮沒了,還是因為王福娟大雪天讓趙三妮出去洗衣服,斷斷續(xù)續(xù)下了幾天的雨夾雪,河邊結(jié)了不少冰碴子,趙三妮失足滑進河里,等被發(fā)現(xiàn)再被救起來時,人已經(jīng)只剩下一口氣。
隨后人在床上躺了大半個月,最后還是一命嗚呼,趙三妮就變成她趙夕了。
當(dāng)然,也是因為這次意外,王福娟背地搓磨妯娌的事兒才暴露出來。
整理完腦海里的信息,趙夕覺得無比頭大。
不過話說回來,趙三妮十三歲的時候就被送到是孟家當(dāng)孟老三的冥妻,如今趙三妮十七歲,算算日子趙三妮也在孟家待了快小四年了,現(xiàn)在她又成了趙三妮,那不就意味著......
她已經(jīng)是個,十七歲的小寡婦了???
趙夕在床上躺了幾天,劉春芳為了讓她早日康復(fù),每天熬粥的時候多方了一把米,還另外捏了兩個糠菜團子給趙夕和孟小川一人一個。
趙夕和孟小川伙食是好了點,可這都是從二房夫妻克扣出來的。劉春芳和孟善耕對趙夕的好,讓她心里多多少少有些過意不去,故而在能下床之后,在趙夕強烈要求恢復(fù)家里的伙食,這樣煮一鍋粥,不管是稠是稀,一家人都能喝上一口。
身體好利落以后她想著法子想為這個家多做一點事,但每每總是事與愿違。
例如原身不愛說話,家務(wù)活卻打理得十分利落,可如今事情落到趙夕身上卻是不行,就說洗衣服吧,手還沒沾水就凍的比蘿卜還粗,手指頭都彎不過來。
南方濕冷,如今補票棉花那可是難求的很,趙夕身上穿的還是劉春芳用孟小川的兩件棉襖改出來的薄襖,在屋里就覺得冷,這會兒坐在院子里更是抖得跟鵪鶉似的。
趙夕對著一盆衣服十分懊惱。
要是有洗衣機就好了......
劉春芳從自留地里掐了小青菜回來,見趙夕跟霜打了得茄子一樣,“三妮兒,你病還沒好利索呢,家里的衣服哪用的了你洗?”
生產(chǎn)隊跟縣里供銷社接了活兒,每個月要上交四百來捆茅草墊子,這活兒就分給隊里的女人做,按交上去的量和完成度獎勵公分。冬天地里的活兒不用怎么打理,村里的女人一般都在生產(chǎn)隊的倉庫里扎堆,劉春芳自然也是去的。
家里一般一天就晌午傍晚兩頓飯,平時劉春芳為了多掙幾個公分,晌午吃完飯出去中午都不回家,這兩天掛念趙夕,早早的就往回趕了。
趙夕深知這一點,心里有些愧疚,又怕自己現(xiàn)在笨手笨腳的被劉春芳發(fā)現(xiàn)她跟原身之間的差距,就摸了摸后腦勺,憨憨解釋:“二嫂,我就是想家里干點活,但是手上沒什么勁兒,衣服都還沒搓干凈......”
“就說你病還沒好利落......”劉春芳大概明白趙夕想報答的心思,她拉開趙夕后往屋里努努嘴,“你要真想干活兒,二嫂也不攔著你,碗柜里有還有六兩米,你去熬點粥,一會兒你二哥回來也能喝口熱乎的?!?/p>
“誒!”趙夕點頭一溜煙去了廚房,從碗柜里找到裝米的袋子,打開看了看,里面米粒不是碎成半截的就是細長成干癟狀的,從原主記憶中趙夕大概知道這種米叫早稻米。
早稻米米質(zhì)疏松,煮飯口感干硬,吃起來略微有些干澀,趙夕不大適應(yīng),熬粥倒是不錯,唯一的讓人頭疼的是,早稻米熬出來的粥不能攪,若是拿筷子攪拌就會越攪越稀。
趙夕看了麻布袋子底下淺淺一層大米,這米是她吃過最差的,但是在這個年代確實頂頂精貴難得的東西。這年代每家每戶人口都多,為了能果腹,每季收成后大隊分糧,大家都會選擇粗糧,比較粗糧和細糧的比例是3:1。
在和平年代,一個成年男子的飯量都差不多八兩米,而如今這袋子里的六兩米卻要一家子四口人吃......
趙夕那陶盆從院里的水缸打來水洗米,搓米的時候小心翼翼看了一眼院里弓著腰搓衣服的劉春芳,見劉春芳沒留意這邊,她咬了咬嘴唇往廚房里面走了走。
此時趙夕正在空間費力的往大卡車上爬,車上的東西是她當(dāng)初想運去災(zāi)區(qū)的,糧食和一些速食泡面什么的都有準(zhǔn)備,就連棉被棉衣也都有,只是這年頭補票棉花都難得的很,她這的棉衣棉被倒不好拿出去。放在平日大米也拿不出去,只是劉春芳安排她進廚房煮粥,她從空間取些米摻進去,反正是煮粥,細看也看不出什么。
大卡車物資塞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為了保證路程中東西不會被顛簸掉,外面特意罩了一層繩網(wǎng),趙夕借著繩網(wǎng)很快就爬上卡車,但是解繩網(wǎng)和尋找大米還是廢了點時間。